营造学术氛围、搭建交流平台、助推馆内文博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由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牵头,推出“中运博学术讲坛”,充分发挥学委会的学术引领作用。
11月26日下午,中运博学术讲坛第五期成功举办。本期讲坛由中运博学术委员会委员——徐兴无教授带来题为《水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讲座,中运博6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讲坛。
专家介绍
徐兴无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曾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经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文化研究。著有《刘向评传》《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龙凤呈祥—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和精神》等。
讲坛详情
徐兴无教授从天地人的角度出发,强调“水”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先民们在对天、气、水文的观测,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将“水”神化,“水神”崇拜贯中国文化的始终,且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水”的属性不断被强化,在自然属性之外成为指导文人学者思考的参照物,并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
徐教授指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令中国产生了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农耕文化,基于农耕文化的需求,“水”在中国文化里有了特殊地位,而山川河流作为水的载体则成为“水神”信仰的寄托。由此衍生中国原始神灵崇拜和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同,并使属水的北方星——北极星成为象征权力的帝星,这进一步强化了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的先民从在天然的“大河”周围聚族生息,不断发展,观察水、学习水,最后以人力克服自然,修建运河以便更好地利用水。而在社会的发展中,“水”也有了变化。古代文人从寄语黄河到兴叹长江再到运河怀古,文学意象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投影,是中国文化的微缩。扬州是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坐标,而横贯扬州的运河水则令中国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上一篇: 学术讲坛|中运博学术讲坛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