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各类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治水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大运河不同水资源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区段,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水利工程,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旺水利枢纽。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南旺分水枢纽示意
明代初年黄河决徙无常,严重干扰了南北运河的通畅。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口,导致会通河淤塞不通。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定北平为北京,准备将都城北迁。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帝鉴于海运安全没有保证,为了解决迁都北京后的用粮问题,命令工部尚书宋礼负责重开会通河,同时征发山东、徐州、应天(南京)、镇江等地30万民夫服役建设治水工程,主要工程包括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
明代会通河与南旺水利枢纽
位于会通河段的南旺镇素有运河“水脊”之称,是京杭大运河纵剖面的至高点。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引汶水于南旺入会通河,同时疏浚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作水柜,多建闸坝,通过各湖区和河流的闸门或斗门与运河相联接,蓄泄得宜以保证漕运畅通,形成了系统性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白英通过“引、蓄、分、排”四个环节,实现了蓄泄得宜,运用方便。
京杭运河纵剖面高差示意
“蓄”:南旺分水枢纽疏浚三湖作水枢,建坝蓄水。南旺水柜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圈定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的范围及湖区,清淤、开挖纵横渠道;二是在湖堤和临运湖堤上增设斗门、涵洞等。据清乾隆年间《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这个区域内共设置了近30个水工设施。这些水工设施是在不同时期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设中逐渐增建修缮完成的。
乾隆时期南旺运河舆图
下一篇: 中国大运河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