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预约 在线预约
首页 > 资讯 > 运博资讯 > 南京博物院预约 在线预约
展览|“崖壁上的佛国”:麦积山石窟造像千年简史
发布时间:2025-01-03 16:13:37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这一时期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高峰期,开窟造像数量最多,特点鲜明。先秦及北魏初期,造像风格中还明显具有西域及北方游牧民族人种特征,后逐渐汉化,在北魏晚期及西魏时期已经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特征,姿态优美,形神兼备,成为麦积山石窟最具特色的流传佳作。到了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质朴而圆润,注意细部刻画,衣饰薄纱透体,肌肉感强,显得真实而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

image.png

泥塑佛头像(孙靖临摹)

第74窟

北魏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该头像出自第74窟,这一洞窟开凿于后秦,在北魏、明得以重修,但造像风格仍沿袭前身,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佛头像为水波纹高肉髻,面形方颐,突眉杏眼, 鼻梁高直,鼻翼鼓起,双唇较厚,嘴角上翘,西域和北方游牧民族人种特征十分明显。

image.png

泥塑螺髻梵王头像

第154窟

北魏晚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梵王螺髻高耸,发际线清晰规整,面型长方,细长眉,双目弯如新月,鼻高且直,薄唇嘴角内敛且微微上翘,两耳平贴于后颊,细长颈,面容眉清目秀、笑容含蓄,秀骨清像、清新儒雅,是北魏造像的艺术佳作。

image.png

泥塑佛坐像

第197窟

北周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image.png

泥塑佛头像

第25窟、第140窟

 北周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这三件作品均为北周时期的石窟造像,磨光低平肉髻,面型长圆,面容饱满、神情恬静庄重,体现出北周匠师质朴而圆润的造像风格。坐佛长颈圆肩,身躯饱满。着圆领通肩袈裟,双肩浑圆。双手自然叠握抚于腹部,呈跏趺坐状。布满阴刻纹的袈裟紧贴身躯,有“曹衣出水”之状。造像端庄敦厚,温婉可亲,更是北周造像的典型作品。

image.png

image.png

隋唐时期可以称之为麦积山石窟造像的转折期。隋代多利用前代洞窟的间隙进行开窟造像,有利用地震后的崖面修凿的东崖大佛及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等。现存雕塑38身,作风写实,夸张合理,个性突出。隋代艺术是在北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和发展了北周造型的特点,造像圆润,但表现手法又更为丰富和成熟。唐代因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存造像较少,造像仅保存10余身,但却具有代表性,丰满圆润,婀娜多姿是其鲜明的特点。

image.png

泥塑坐佛

第135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坐佛低平发髻,面型方圆丰满,颧骨略高,眼角细长,双目微微下视,目光柔和亲切,一双稚嫩丰腴的双手,轻轻地抚慰在胸前,似冰清玉洁一般。袈裟线条简洁明快,手法洗练概括。古代工匠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突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人性化特征,是麦积山北周向隋代过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泥塑造像。

image.png

泥塑坐佛

第141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圆塑。佛像低平肉髻、宽额,高眉深目,双眉弯曲,两眼半睁,直鼻,鼻翼较大,鼻梁连接眉宇;双唇紧闭,嘴角平直,唇两侧下方有明显的两条深纹,突出圆润的下颌;大耳下垂并紧贴于后颊;短颈端肩,平胸略鼓腹。内着束腰结带僧祗支,外穿垂领式宽边袈裟。衣纹简洁,线条清晰且刚柔并济,塑像形体饱满,神情庄重威严,体现出气势雄健、法相庄严的佛教造像特点。为麦积山隋代代表作品。

image.png

宋代,因商道的兴起,麦积山石窟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进入大规模的重修期,工匠们在大规模重修塑像的同时,开始关注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或者将人间情怀注入佛国之中,使这一时期的造像极具民间情怀,风格洗练、技法写实、形象生动。重修洞窟大约有50余个,比较有代表性得是第133窟的释迦会子、第135窟的泥塑菩萨头像等。

image.png

泥塑菩萨头像 第135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菩萨束环状高发髻,戴莲花瓣华冠,发丝中分外翻到两侧,有清晰的发际线,一缕一缕的发丝非常写实。面型圆润,宽额,眉间有白毫,双眉如新月,微睁下视。悬胆鼻,丹凤立眼,四瓣小口,嘴角内敛,如樱桃一般。双耳下垂紧贴于两颊,下颌有阴刻线。颈部两道横纹。面部施彩,泥质细腻光滑,比例准确、技法熟练高超。容貌端庄秀美,神态肃穆安详,是麦积山宋塑精品,有唐代丰满圆润之遗风。


image.png

元代及以后的历史时期,麦积山石窟进入衰落期,元、明、清各代仅有少量的塑像或彩绘活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麦积山石窟在外界鲜有人知,使其避免了战乱、盗窃等人为破坏活动,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一窟一像 岁月流长

千年风霜 风采依旧

让我们相约中运博

走进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

一睹麦积山造像的千年史诗


image.png

扫码购票

image.png


服务台咨询电话:0514-8277 3088

  • 微博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号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苏ICP备2021024471号 苏公网安备32109202000139号 @2023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