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内,这件来自元代的青白釉波斯人物香插静静的放在聚光灯下,只见那胡俑头上戴着箍,圆目高鼻,唇角微微张开,憨态可掬,双手上举,托盘于头顶,盘中部留有孔,可用于插香,下身呈半蹲状,外着胡衣,腰系宽带。下端承以方形座,座后留有两孔,外施青白釉。
为了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文物细节,我们还特地为这件器物进行文物三维扫描,并在展柜内定制了数字化触摸显示屏,观众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文物获取相关信息。
2022年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品征集小组来到扬州文物商店调研,这件造型可爱的人物香插一出现便引起在场人员的注意,从人物面部和衣着特征看,这显然是个外国人,人物双手托盘的姿势与古代胡人献宝的姿势基本接近,而扬州自古为商贸重镇,胡商聚集,至今扬州方言里还保留有“波斯献宝”“别宝回子”等俗语。在征集小组的努力下,经陶瓷文物专家鉴定,这件元代青白釉波斯人物香插最终入藏中运博。
大运河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现了诸多繁华市镇,这些地区也往往聚集了各国商人。元代全国统一市场重新建立,统治者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宝物,制定了多项政策法规,采用了各种优惠手段,推动国内外贸易,波斯、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货物大批涌入元朝。期间,胡商成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都对元朝的商贸情况进行过记录。
元代中后期,南北货物输送的主要途径由海路、陆路运输转为漕运,沿途各大城市都成为商人云集的地区。扬州作为运河节点,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见证城市,自唐代开始便已有波斯胡店,唐城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外销阿拉伯地区的长沙窑瓷器,宋初的《太平广记》也记载了扬州波斯商人善于识宝鉴宝的故事,元代的扬州仍然是东南重镇,当时侨居在扬州的外国侨民为数相当多,其中尤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展厅这件元代波斯人物香插很可能就是当时胡商与买家交易时的写照。
由于各地物产各异,异域珍宝自古就备受珍视,西汉时已有“玻璃珠”传入中原,北魏前后,波斯商使远道贡献来的玻璃壶、盘等用具如潮涌入。后世波斯胡商也常与“识宝”“鉴宝”相关联,那么他们都有哪些宝物呢?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看主要为玛瑙、琉璃、宝石、珍珠和名贵药材。
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胡人进宝珠纹玉带板中胡人进贡的宝物为上尖下圆环带装饰的宝珠。
元代版画《进宝图》中胡人头顶宝盆内置各类珍珠宝石。
明代仇英所绘《诸夷职贡图》中的胡人则头顶红珊瑚宝盆。
如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经过三年的努力,将运河沿线的各类精品文物征集入藏,并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各位观众,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波斯献宝”呢,要想了解更多更精彩的文物,欢迎您到中运博11、12号临展厅参观哦!
故事,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期待“文物故事系列推文”!
“从运河出发:2022—2024藏品征集成果展”
正在热展中,
望君速来打卡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