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增强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的凝聚力,促进运河沿线相关场馆的特色开发和资源互通,2024年10月11日-10月12日,“从文物到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新阐释”学术研讨会暨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代表大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等领导出席。
刘曙光认为文化遗产绝不只是过去的的例证,它更是创造新文化、新生活的一种资源,大运河已经完成了创新性发展,因此,将大运河作为案例来理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希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在未来公园的运营发展当中继续发挥作用。
刘洋充分肯定了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立以来做出的成绩,并表示,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举办联盟代表大会和研讨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意义。他指出,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联盟要坚持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推出更多高品质的陈列展览,尝试探索博物馆与城市文旅融合的新方式,用博物馆的力量,为推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张立新代表北京市文物局致辞,她表示,北京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又是大运河的北端点,应该在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与运河沿线文博机构的合作,在提升运河文化的品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中赓续运河文脉的首都篇章。
联盟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审议并通过2024年联盟年度工作总结、2025年度联盟工作计划,表决通过了杭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院(筹))、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两家新入盟单位的申请。大运河博物馆联盟秘书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汇报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博物馆发展报告》的进展情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用数智技术助力博物馆文物工作,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从文物到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新阐释”学术研讨会上,我们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勇,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出席并作发言,从跨界的视角为联盟成员带来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创新的思维模式。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英翔、济宁市博物馆馆长张超等专家围绕新时代中国如何在更高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及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体系展开讨论,研讨务实又处处有新意。
为提升联盟学术水平,今年联盟秘书处还牵头开展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新阐释”为主题的联盟期刊征稿工作。会议期间,邀请部分论文作者在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和蓬勃的朝气,为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会议由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运河沿线8省市的联盟成员代表及相关专家,共计100余人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