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预约 在线预约
首页 > 资讯 > 运博新闻 > 南京博物院预约 在线预约
大运河博物馆联盟 | 《2025年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专刊》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2025-11-14 10:42:06

fdd448a28fa16c60524f5c37d525b081.png

一、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聊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张秀民

摘要:本论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聊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通过对大运河文化中民族交融基因、历史记忆共享特征的分析,提出构建“文化认同—创新转化—协同发展”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旨在借助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各民族交流互鉴、融合共生,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邗沟形成与演变研究——以考古材料为中心

许诺

摘要:邗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起源段,是沟通江淮的重要水道,其形成与演变承载了2500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本研究以考古材料为核心,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聚焦邗沟东部射阳湖九龙口区域,填补该区域系统性考古研究的空白。通过对吴文化遗存、盐业遗址及历代文化层的分析,揭示邗沟从春秋至明清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研究发现,盐业生产与运河功能相辅相成,九龙口作为南北交通枢纽,见证了邗沟轴线地位的强化与江淮区域经济的繁荣。考古证据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还揭示了古邗沟流经线路的复杂性及其在政治、军事、经济中的多维作用。本研究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阐释提供了实证支持,凸显了邗沟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历史连续性。


北宋大运河汴河桥梁演变与营缮

赵彦志 牛楠

摘要:交通通畅是封建大一统王朝重要国事,直接影响着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而桥梁是保障交通通畅的重要一环。北宋时期,隋唐大运河汴河上的桥梁既是所在城市漕运交通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地重要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所在。宋代前期和后期,大运河汴河桥梁形制发生了从有柱石桥到无柱虹桥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是大运河漕运安全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发展。鉴于汴河桥梁的重要地位,在北宋时期,根据都城开封和沿汴州县的汴河诸桥的通行状况和重要程度,北宋王朝对大运河汴河诸桥进行了分层分级管理,在兼顾大运河漕运通畅的同时,又保障了运河上诸桥营缮和维护事务的顺利进行。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文物与文化价值研究

赵佳丽 李宁

摘要: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枢纽,天津段不仅是连接华北平原与京畿重地的关键水道,更在明清时期成为漕运重镇,承载了南粮北运、物资流通的重要使命,对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以其历史地位与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命脉与文化交流走廊的角色,在当代则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推动文旅融合、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资源。对其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传承,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运河文化

刘文思

摘要:本文以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所呈现的运河文化图像与内涵。通过历史地理分析,梳理泗水、汴水等运河水系对徐州汉画像石墓葬分布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围绕神话叙事、历史传说、世俗生活、动物隐喻等四大图像主题,解析其在运河文化表达中的象征体系与地域特征。徐州画像石中的运河图像不仅反映了汉代区域社会对水利网络的依赖与建构,也体现出水与权力、信仰、生活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艺术风格方面,徐州画像石兼具叙事性与地方性,形成鲜明的“日常叙事”表达路径。结合数字化保护与公众传播路径,提出“让汉画像石活起来”的活化利用策略。


历史传承:北宋大运河漕运体系的运作及其现代传承——以沧州段为例

赵晨曦

摘要: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定都开封的北宋时期,大运河更是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维系着帝国的运转。巨额的漕粮、军需物资依赖其北上,支撑着庞大的官僚机构与边防体系,其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高峰。本文聚焦宋代大运河漕运体系,重点分析其运作机制及对沧州等沿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阐释北宋运河所蕴含的制度智慧、经济机制以及其作为文化交融走廊的多元特质。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利用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价值,助力运河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活化利用


大运河赋能沧州武术文化基因的解码与传承

邢雨龙

摘要: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沧州武术作为依托漕运形成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基因与漕运体系的共生关系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尝试解析漕运通过军事防御、商业流通、移民互动对沧州武术的基因塑造:军事漕运催生了实战技艺与民族文化交融,商业漕运强化了镖局行规与诚信精神,移民流动促进了南北拳种融合。研究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基因保护+创新应用”的驱动范式,助力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衔接。


从淮扬菜的发展窥见大运河的文化内核——以扬州淮扬菜为例

周心怡

摘要:淮扬菜以“咸甜适中、五味调和”为特色,其发展与运河兴衰密不可分。本文以扬州淮扬菜为研究对象,淮扬菜以舌尖叙事诠释大运河包容精神——通过“历史贯通”延续记忆,借“地域调和”消解差异,以“阶层共济”凝聚认同。最终阐释了淮扬菜与大运河文化的共生关系,在时间演化中沉淀包容,在空间维度上贯通南北,在群体互动中调和雅俗,诠释运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核。


盐运体系驱动下的扬州城市文化发展及博物馆阐释策略

陶晶

摘要:得益于两淮盐业资源、京杭运河的黄金水道和高效内河转运系统三大要素,扬州成为盐运中枢。作为该系统的特殊产物,盐商群体既以盐业资本营建园林集群、资助文化艺术、推进公益事业,塑造出“商文互济”的城市文化基因,又与封建权力的利益捆绑导致盐税制度异化。博物馆通过实物遗存、现代技术以及观众互动三者结合,在展现盐运体系的技术智慧与文明贡献的同时,亦揭示其制度缺陷与社会代价。这种超越单向颂扬的阐释模式,将文化遗产空间转化为公民历史思辨的孵化场。


南通盐业文化遗产研究——以通扬运河沿线为例

方晨铧

摘要:通扬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支流,自西汉肇始便与南通盐业发展紧密共生,历经汉魏奠基、隋唐拓展、宋元鼎盛、明清变迁及近现代转型,形成了独特的盐业生产与运输体系。通扬运河沿线承载着丰富的盐业文化遗产,涵盖盐业生产工具、盐运工程设施、盐政管理遗存、盐廛街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方面。基于此,我们应通过普查建档、科技保护、文旅融合和宣传教育等路径,切实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这一珍贵遗产,服务于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地域文化认同。


大运河山东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生活化传承路径探析

王可

摘要:大运河山东段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民众在生活中凝练而成的文化结晶,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彰显出质朴纯真的审美情趣。针对大运河山东段传统技艺类非遗难以融入当代生活的成因,提出策划主题活动,创设非遗参与型空间;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非遗传播新渠道;创新表现形式,将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等措施,从而使大运河山东段传统技艺类非遗重新回归大众生活,在生活中延续文化命脉。


大运河文化遗产情绪价值及其实现维度解析

张洁 孙琨 李晴

摘要:大运河文化遗产情绪价值的实现有三重维度,分别是情绪唤醒、情感共鸣、情感交融。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中,需使“展示性运河”成为“具身感知性运河”,以实现对游客的情绪唤醒;需使大运河可触、可听、可品、可深度体验,以通过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游客之间的深层情感连接来产生更多、更强有力的情感共鸣点;需消除游客情绪体验中的“噪声”因素、疲劳状态、扭曲现象,促进游客同大运河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交融,使大运河的情绪疗愈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三、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与共享

面向文化遗产阐释的AR与IoT融合交互模型研究——以南朝齐梁石刻为例

杨东润 王文娟

摘要: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然而,面对空间受限、信息传达单一等展示困境,其深层文化意义往往难以有效传达。本文以南朝齐梁陵墓石刻为核心案例,基于具身认知与虚实连续体理论,探讨如何通过融合AR与IoT的技术路径,构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数字化模型,从而重构文物的文化阐释机制。研究指出,虚拟场景与真实反馈的融合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感知参与,也有助于激活文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与美学价值,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公众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也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文化阐释方式和角度。


基于沉浸式传播的数字化展览的研究与实践——以“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体验展为例

曹琥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展陈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已经可以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但就观展效果来看,数字化的介入仍以模拟真实世界景象或者将静态图像动态化为主,以此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达到沉浸式的感官刺激和体验。然而,基于“沉浸式传播”的传播学研究,这种感官沉浸(immersion)尚属沉浸传播的初级阶段,而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实现的意识沉浸(flow experience)才是沉浸传播的发展方向。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进行常设展览策划设计时,为了平衡基本陈列严肃、庄重的氛围,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围绕意识沉浸的设计思路,以“一粒米”为展览主角和主线,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将漕运类比为旅行,来完成“漕运之旅”的整个叙事。


博物馆沉浸式展厅的文创体验及展销策略分析——以“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为例

付俊雪

摘要:在文化强国和全域旅游的战略背景下,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区域经济、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文旅融合下的重要成果,基于沉浸式体验打造“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再现城市历史景观。展厅的文创体验、设计及定位依托运河文化内涵、场馆空间布局与新兴技术赋能,对与运河相关的历史记忆景观、人文叙事逻辑和多维参观实践进行了再现、重构与打造。而以场景、情感、故事、跨界、社群为基础的多重展销策略,则通过立体感官体验、深度沉浸互动、生动主题叙事、丰富品牌联动、多元象征符号等,实现了对展陈生态、群体共鸣、历史认同、业态交互与消费圈层的全面升级。


四、大运河当代文旅融合发展

大运河主题博物馆与文旅融合发展——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崔丹

摘要:本论文着重探讨大运河主题博物馆与文旅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运河沿线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建设情况,揭示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大运河主题博物馆蓬勃兴起,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文章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在展览、教育、文创等方面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其经验表明,将运河特色融入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将为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能。此经验也为其他同主题博物馆运营提供案例。


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李桂玲

摘要: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本文以文旅融合的视角,探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分析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研究文旅融合对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作用机制,以河南境内的大运河为例,阐述其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指出通过旅游开发可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学模式探索

韩颖

摘要: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当前,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深化,研学旅行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学术与大众的重要桥梁。本文结合大运河沿线多个典型实践案例,探讨大运河文化遗产研学模式的发展优势、核心特征及未来提升方向,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教育以及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五、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公园内博物馆志愿者的构建与管理——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顾婧

摘要: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内建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博物馆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载体,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公众的体验感,而博物馆志愿者更是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研究志愿者团队建设、智慧化管理和运营、品牌创新等工作,促使志愿者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通之桥,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运河遗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以大运河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运河文化创新传播与博物馆策展升级——“数见苏韵”特展中的运河元素分析

许映池

摘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的承办方之一,以运河文化为叙事主线,构建“文物实证—科技赋能—文创活化”的三维展陈体系,成功打造文化遗产传播新范式。聚焦“水韵江苏”意象,精选运河相关文物重现历史记忆,依托裸眼3D、增强现实等技术复现运河盛景,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实现文化破圈传播,形成“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本文通过解构其文物叙事逻辑、技术融合路径与文创开发策略,为新时代博物馆展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本。


大运河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博物馆展览设计研究——以“中国大运河——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为例

刘佳 于富业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发展和传播样态丰富多元,成为博物馆展览展示的重要资源。博物馆展览能够实现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原真性保护的有机统一,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中国大运河——全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中汇聚了众多与大运河相关的非遗项目,其内容及形式设计十分巧妙,以场景再现构建故事原境,以解构故事发展序列实现过程性叙事,以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站在人文社会跨界融合的高度,以跨媒介叙事理论、脱域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等多元化理论嵌入,为提升展览质效注入新的活力,为博物馆探索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论线性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展览展示——以“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为例

徐琴

摘要:本研究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以宁波博物院“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为实证,探讨博物馆在跨时空、跨地域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实践策略与文化价值。通过对时间轴构建、空间对比与融合展示等多维展示手法的剖析,揭示博物馆如何有效呈现丝绸之路这一典型线性文化遗产的叙事表达,总结线性文化遗产展示在博物馆实践中的创新路径及其多重文化意义,对线性文化遗产的当代阐释形成一定的启示。


以运河城市系列展览的策划实施兼论城市系列展览差异化

孙唤

摘要:如何让逝去的城市再现?近年来,诸多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中。从首都博物馆围绕北京城市历史展开的都城文化系列展览,到苏州博物馆契合城市气质的系列展览,再到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展示城市历史、以“城”为基点传承江南文脉的系列展览,每一次都再现了一座城的不同侧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从运河本体出发推出“运河城市”系列临展,以全新视角再现古代城市风貌。


大运河文献资料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王凤

摘要:大运河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献对于大运河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对大运河文献资料的有效整理与高效开发,是深入理解运河变迁和文化特征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同时,对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保存着较为丰富的运河文献资料,对其文献资料整理与开发的研究也将为其他运河文献的合理运用提供借鉴意义。


服务台咨询电话:0514-8277 3088

  • 微博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号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苏ICP备2021024471号 苏公网安备32109202000139号 @2023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