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地图

遗产点简介

卢绍绪盐商住宅坐落在老城区康山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

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及园林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现作为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对外开放。

运河非遗

江苏常州天宁寺为我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名列“禅宗四大丛林”之首。它始建于唐代贞观、永徽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到现在为止,常州天宁寺梵呗仍然完好地保留着一千五百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曲调有着较为统一的规范,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呈现出古朴清雅的风格。它长期在天宁寺内有序传承。
常州吟诵是运用常州方言进行吟诵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流传区域以江苏常州市区为主,但吟诵者的分布范围较广,除常州本地居民外,还包括在各地生活和工作,能以常州方言吟诵诗文的常州籍人士。
常州梳篦是江苏省常州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据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
留青竹刻是江苏省常州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江苏省的丹阳封缸酒、金坛封缸酒都是黄酒的高档品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封缸酒酿造技艺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江苏省著名的地方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常州小热昏是在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同名曲艺形式的基础上,依托常州地方语音和民间曲调进行说唱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传统节目大多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为免遭麻烦和迫害,艺人们取名为“小热昏”。
巨龙是直溪镇巨村一带流传的一种“龙舞”,它发源于巨村,又因龙身特长而巨大,故称为“巨龙”。
蒋塘马灯舞是流传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蒋塘村一带的民间舞蹈,内容表现北宋杨家将浴血奋战、抗击敌军和共庆胜利的情景。
常州象牙浅刻,亦称常州牙刻,是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布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起源于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经民间艺人记录、整理逐步形成拉魂腔的固定唱腔,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清后期,泗州戏主要分布于泗洪境内上塘、魏营、峰山、归仁、朱湖、梅花等20个乡镇。1949年前,当地仅家庭戏班就有38个。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1953年经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泗洪县泗州戏剧团。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30年前后出现了淮海戏的演出班社,1880年后仅海州的东海、灌云两县就有一百多个淮海戏班。1940年抗战期间淮海戏艺人成立“艺人救国会”,编演了《小板凳》、《大后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现代剧目,利用戏曲宣传抗战,起到了鼓舞士气民心的作用。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
荀派在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中独树一帜,宋长荣是正式拜荀慧生先生为师的荀派传人,唯一的乾旦代表,有“活红娘”之美誉。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花旦形态,最具有荀派所特有的妩媚柔美的特质。
淮剧又叫“江淮戏”、“淮戏”,主要流布于苏北地区。淮剧有北派(西路、东路)和南派(苏沪)之分,淮安市淮剧团是西路淮剧的代表剧团。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是旧时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在其特定的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洪泽湖中唯一的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
金湖秧歌,是一种江苏省的汉族民歌。金湖地区广大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汉族民间文化遗产。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公元前202年置县,1295年升为州。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自明代成熟以来已有600余年历史,盛于明清,兴于当代,传承流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区。该技艺从原料加工、器物成型、装饰到烧成,都蕴含民族智慧,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流传于江苏无锡地区的道教音乐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承袭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的艺术因素,逐渐形成了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鲜明艺术风格。
锡剧旧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其发源地一说在无锡市东北乡,一说在常州市德安桥地区,因而有“锡滩”、“常滩”之称。清代乾嘉以来,吴语滩簧盛行,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职业或半职业的滩簧艺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发展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
江苏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锡刺绣又称“精微绣”,据汉代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无锡就已出现刺绣服饰。明代中叶,俞氏创制的堆纱绣因巧夺天工而被选为贡品。清代无锡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闺阁绣”、“切马鬃绣”、“堆纱绣”、“填色稀铺法”、“乱针绣”等独特的技法。20世纪80年代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面精微绣”,成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无锡竹刻历史久远,技法多样,风格清雅古朴,别具特色。早在明代,无锡籍著名竹刻家张希黄即创立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在中国竹刻史上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
致和堂膏滋药是江苏省江阴市柳致和堂的传统中药产品,主要用于冬令进补。
泰伯庙会是纪念江南世祖吴泰伯、展示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基地。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均陶是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远在宋代就著称于世。历经风吹雨打越发光亮,是赏用兼优的艺术陶瓷。2014年,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传承流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区。
徐州梆子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系由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地方说唱和传入徐州的山陕梆子结合而形成,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市地区。最早见诸记载的徐州梆子班社有“蒋门”(蒋花架子)、“殷门”(殷凤哲)及“滕贡生班”、“戴金山班”等,现江苏省梆子剧团著名演员蒋云霞即系“蒋门”第八代的传人。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它源于明代小曲,清代后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糖塑是传统中国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将之制作成形。与西方雕塑不同,中国民间塑作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丰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体现出自身传统的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
竹马也叫“跑马灯”、“活马”、“竹马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样式。它大约始于宋代,经历代民间艺人反复实践,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多在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的民间庙会中演出。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香包又名“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佩饰物,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徐州剪纸广泛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各县(市)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带,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处于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徐州剪纸集南北之长,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和浑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和清丽。
徐州唢呐以徐州的丰县、沛县、睢宁县和市区最具代表性。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枢纽的徐州,唢呐在明代走进了徐州民间音乐生活。
扬州评话又叫“维扬评话”或“评词”,由一人以折扇、手帕等为道具,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曲艺表演流传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安徽等地。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至清代,扬州商业兴盛,剪纸艺人亦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有艺人包钧等,技艺超群,有“神剪”之誉。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也有人转行。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扬州漆器为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它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蜚声中外。
元、明、清直至民国,杭州雕版印刷一直非常发达。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扬州弹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它原名“弦词”、“对白弦词”,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流传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扬派盆景技艺是中国盆景艺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几与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同步。清幽雅致的扬派盆景既得益于扬州文化,又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苏省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以独创的茶点制作技艺享誉国内。2006年12月,富春茶社被商业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的精细制作工艺,简称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而采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作品,被人们称为金银细工作品。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传在江苏省扬州一带。这一琴派产生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则至唐宋方开始逐渐显露。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师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已臻成熟,“其指法探微泄奥,极古人所未尽,学者当之为广陵宗派,与熟派并称焉”。
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之一,宋代扬州木偶声名远扬,无论是乡村场头、庙宇路旁还是宫廷内宅,到处都有扬州木偶戏的演出。入清以后,扬州木偶戏先后吸收昆、徽、京等戏曲剧种之长,经过几代艺人的革新创造,最终形成了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独特风格。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
中国毛笔制作技艺有宣笔、湖笔、水笔、李福寿毛笔“四大流派”。扬州毛笔(亦称“扬州水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清史载:“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亦妙。”
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明,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明人计成于扬州造园并由此撰写《园冶》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专著,概括扬州造园理论与实践。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扬州传统修脚术,亦称足医,俗称扦脚,广义还包括刮脚、捏脚,是指修脚师通过望、问、触、摸,使用专用刀具,运用修脚技术,辅以适当中药材,对脚部进行修治的一种医疗技术。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分布区域以镇江为核心向周边辐射。
梅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性流派之一,现流传于江苏省的南京、南通、镇江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北京、江西、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地,南通梅庵琴社、镇江梦溪琴社、合肥梅庵琴社等团体都属于这一流派。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此外在上海也有扬剧的演出。扬剧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
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江苏省的丹阳封缸酒、金坛封缸酒都是黄酒的高档品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封缸酒酿造技艺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江苏省著名的地方特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董永传说渊源久远,是当代中国最为流行的传说故事之一,在江苏省丹阳市也得到广泛传承。
水陆法会是我国最隆重的一种佛教经忏法事,源于镇江金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融合了南北朝以后各朝代的音乐成分,具有净化心灵、行善积德、向往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的大乘修行宗教价值,以及音乐、绘画、语言、仪式等艺术价值,教化面广,影响广泛。
茅山道教音乐,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以句容茅山道院为核心,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临近地区辐射,影响之广已扩至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
以玄妙观道教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属于正一派道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吸取了庙堂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活动十分繁盛。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盛于苏州地区。19世纪中叶,苏州评弹传入上海。随着上海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说书市场不断扩大,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轰动当时、影响后世的著名演员和流派。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苏州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来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所以也称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苏州的剧装戏具制作可上溯至明代中叶,与当时南戏北调中最为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从演戏需要“行头”到剧装戏具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戏曲结下了近五百年的不解之缘。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江南丝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
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苏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现。春秋时期,吴国玉工造出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明清时期,苏州玉石雕刻名动海内,堪称同行业的翘楚。清代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多次召集苏州玉工赴京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在北京安家落户,“苏帮”玉器制作技艺由此开始在京城传布。
核雕是在核桃壳及各式果核上进行雕镌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光福核雕是一种以果核为材料的传统雕镌艺术,主要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地区,而以苏州市光福镇和香山街道舟山村为发源地。
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用品,在中国文房“四宝”中享有特殊盛誉。
​​​​​​​苏州乐器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能工巧匠们不断改良技艺,终使之享誉全国。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苏州泥塑一直享有盛誉,和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是中国泥塑的重要代表。
苏州灯彩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当地的节日庆典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年的苏州灯会为节日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苏州,是中医药学吴门医派的诞生地,温病学说是其重要的内涵。雷允上六神丸,始于清同治初年,是采用我国传统中医中药“以毒攻毒”理念制成的独具特效的黑色丸状结晶药物,是吴门医派微丸药物的代表。
虞山琴派是中国古琴流派之一,它发源于江苏常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先秦夫子言偃在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也使常熟成为古琴之乡。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四百年来盛传不衰,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的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都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
苏派盆景技艺主要分布于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有着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苏州书画装裱艺术源于南宋,由宫廷御裱逐渐转向民间。苏州是全国裱画的发源地,并受其影响辐射全国及海外,受其影响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扬州、山东及国内其他地区,海外有日本、东南亚及国外的华侨聚集地。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宝卷,亦称宣卷,因以说唱形式来宣唱佛经经卷而得名,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说唱文学。
苏州轧神仙庙会,以苏州阊门地区神仙庙为传承中心,流布于苏州大市,并辐射到无锡、上海、杭嘉湖等地。始自宋代淳熙年间。原本是一项民间宗教活动,后逐渐演变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盛大庙会。
金村庙会,亦称永昌庙会,流传于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金村庙会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更为兴盛,并不断丰富新的内涵和意义。

申遗大事记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历史,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跨越三千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人口达到1亿7千万。

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运河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动态性工程,是一条不断发展演进的运河。

大运河隋代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北方的大运河。元代由于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将大运河改线为直接沟通北京与南方地区,形成元明清时期第二次大沟通。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7段,大运河的申遗符合标准(i) “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标准(iii) “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标准(iv) “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标准(vi)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且具有“完整性”与“真实性”等特征。
1986年3月—1987年1月
播出大型纪录片《话说运河》。
2005年12月
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
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5月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发表,宣言表示,“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对大运河的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2006年
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遗产要素中的18段河道和49处遗产点。国家文物局已根据相关省级人民政府的推荐,将隋唐大运河 、浙东运河遗产整体纳入大运河项目,并报请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遗产要素中的其它9段河道和9处遗产点 。
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嘉兴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制作、播出了《我们的大运河》近300篇系列报道和三集系列专题片。
2007年1月
全国政协两次启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全面考察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境内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和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情况。
2007年9月26日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落户扬州。
2007年
武警作家蔡桂林描绘的大运河的一部史实文学著作《千古大运河》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1月1日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行图书《我们的大运河》。
2008年3月
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工作会议,明确了大运河申遗的工作方案,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直至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每年都在扬州召开一次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决紧紧抓住申遗机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3月24日
大运河沿线城市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决定采取城市联盟的形式进行大运河申遗工作。
2008年4月14日
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中央十部委办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寻找美丽的中华——走读大运河”系列活动在扬州举行。
2009年
大运河申遗网站开通。
2009年3月
华夏地理杂志开设大运河专题“大运河,被忽视的文明”。
2009年4月
国务院牵头大运河申遗工作,成立由8个省、直辖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09年6月10日
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了杭州首部原创大型音乐作品—交响组曲《中国大运河》CD。组曲通过《运河》、《梦源》、《河魂》、《生命》、《水韵》、《母亲》、《明天》七个乐章,呈现了大运河与我们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风雨昨天、和平今天和美好明天。它生动地表达出千百年来两岸人民依水而居、以水为家、男耕女织、生生不息的沧桑岁月和幸福时光,充分展示以千古大运河为本源的灿烂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
2009年9月25日
中国邮政在北京、天津、扬州、杭州、沧州等地同时举行首发式,正式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
2010年1月1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吉林文史出版社共同出版图书《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京杭大运河》。
2010年6月1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图书《中国大运河》。
2011年
发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官方刊物。
2011年5月底
大运河沿线城市首届通讯员培训班在扬州举行,此后广大沿线城市通讯员加大了写稿、投稿力度。
2011年
扬州团市委举办了中国大运河国际青年百里行活动。
2011年6月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在山东济宁举行,主题为“孔孟故里、运河之都”,并举行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
2011年8月6日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和江阴宏图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312集大型动画连续剧《神奇的大运河》在江阴举行开机仪式,《神奇的大运河》以《古运回望图》为主线,通过传奇故事介绍京杭大运河,将给广大的动画观众带来寓知识与趣味的文化盛宴。
2012年2月18日
举办“徒步行走大运河郑州段活动”。
2012年3月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12-2013年行动计划》,重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倒计时表,明确要求按以下时间节点,严格有序地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进程。
2012年3月
扬州市开展“爱运河爱我家”活动。
2012年6月14日
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一期工程进行了终审验收,标志着扬州基本率先建成示范性大运河遗产数字管理平台。
2012年7月4日
天津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了“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异地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专家、实地考察运河古迹和搜集史料等方式,对京杭大运河北运河段沿线各区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调查。同时,新闻媒体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网易、北方网、《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北辰之声、武清资讯、通州时讯等对此项活动进行了积极地宣传报道。
2013年
国务院于2013年上半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使大运河遗产全部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中国法律最高级别的严格保护。
2014年6月22日
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任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单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