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历史,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跨越三千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人口达到1亿7千万。
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运河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动态性工程,是一条不断发展演进的运河。
大运河隋代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形成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北方的大运河。元代由于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将大运河改线为直接沟通北京与南方地区,形成元明清时期第二次大沟通。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7段,大运河的申遗符合标准(i) “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标准(iii) “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标准(iv) “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标准(vi)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且具有“完整性”与“真实性”等特征。
1986年3月—1987年1月
播出大型纪录片《话说运河》。
2005年12月
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
58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立即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5月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发表,宣言表示,“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对大运河的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2006年
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遗产要素中的18段河道和49处遗产点。国家文物局已根据相关省级人民政府的推荐,将隋唐大运河 、浙东运河遗产整体纳入大运河项目,并报请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遗产要素中的其它9段河道和9处遗产点 。
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嘉兴广播电视总台拍摄,制作、播出了《我们的大运河》近300篇系列报道和三集系列专题片。
2007年1月
全国政协两次启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全面考察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境内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和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情况。
2007年9月26日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落户扬州。
2007年
武警作家蔡桂林描绘的大运河的一部史实文学著作《千古大运河》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1月1日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行图书《我们的大运河》。
2008年3月
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第一次工作会议,明确了大运河申遗的工作方案,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直至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每年都在扬州召开一次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决紧紧抓住申遗机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3月24日
大运河沿线城市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决定采取城市联盟的形式进行大运河申遗工作。
2008年4月14日
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中央十部委办联合发起全国青少年“寻找美丽的中华——走读大运河”系列活动在扬州举行。
2009年3月
华夏地理杂志开设大运河专题“大运河,被忽视的文明”。
2009年4月
国务院牵头大运河申遗工作,成立由8个省、直辖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09年6月10日
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了杭州首部原创大型音乐作品—交响组曲《中国大运河》CD。组曲通过《运河》、《梦源》、《河魂》、《生命》、《水韵》、《母亲》、《明天》七个乐章,呈现了大运河与我们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风雨昨天、和平今天和美好明天。它生动地表达出千百年来两岸人民依水而居、以水为家、男耕女织、生生不息的沧桑岁月和幸福时光,充分展示以千古大运河为本源的灿烂历史遗存与文化记忆。
2009年9月25日
中国邮政在北京、天津、扬州、杭州、沧州等地同时举行首发式,正式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
2010年1月1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吉林文史出版社共同出版图书《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京杭大运河》。
2010年6月1日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图书《中国大运河》。
2011年5月底
大运河沿线城市首届通讯员培训班在扬州举行,此后广大沿线城市通讯员加大了写稿、投稿力度。
2011年
扬州团市委举办了中国大运河国际青年百里行活动。
2011年6月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在山东济宁举行,主题为“孔孟故里、运河之都”,并举行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
2011年8月6日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和江阴宏图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312集大型动画连续剧《神奇的大运河》在江阴举行开机仪式,《神奇的大运河》以《古运回望图》为主线,通过传奇故事介绍京杭大运河,将给广大的动画观众带来寓知识与趣味的文化盛宴。
2012年2月18日
举办“徒步行走大运河郑州段活动”。
2012年3月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12-2013年行动计划》,重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倒计时表,明确要求按以下时间节点,严格有序地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进程。
2012年6月14日
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一期工程进行了终审验收,标志着扬州基本率先建成示范性大运河遗产数字管理平台。
2012年7月4日
天津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了“寻根大运河”天津·西青记者团异地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专家、实地考察运河古迹和搜集史料等方式,对京杭大运河北运河段沿线各区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调查。同时,新闻媒体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网易、北方网、《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北辰之声、武清资讯、通州时讯等对此项活动进行了积极地宣传报道。
2013年
国务院于2013年上半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使大运河遗产全部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中国法律最高级别的严格保护。
2014年6月22日
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任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单位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